服務特色
服務特色
+ 查看更多
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療法)由日本小川真誠先生於1983年研創,療法復康器材,全都獲得日本專利。透過專門的器材,配合一系列特定的訓練程序,以減慢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衰退。現時,日本、上海、台灣等地的醫院及安老服務單位已廣泛應用此療法,並證實具顯著的成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身體機能、溝通、社交、認知等方面的能力。
香港大學成效研究
東華三院於2009年將此項專利「療法」引入香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博士在過去10年一直為「療法」進行本土化實證的成效評估研究,結果發現患者接受療法半年後,在認知能力、情緒及生活素質,三方面均有顯著改善, 有關成效研究的結果已於2012年及2016年向社福業界發布。
東華三院於2009年將此項專利「療法」引入香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博士在過去10年一直為「療法」進行本土化實證的成效評估研究,結果發現患者接受療法半年後,在認知能力、情緒及生活素質,三方面均有顯著改善, 有關成效研究的結果已於2012年及2016年向社福業界發布。
改善個案
+ 查看更多
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 -- 個案改善片段
成效研究發佈會(一) (2012-10-31)
東華三院引入日本「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2012-10-31)
研究證實能有效改善腦退化症患者生活質素
隨著香港老年人口增加及壽命延長,腦退化症患者數目亦不斷上升,更衍生了照顧需求與問題。如何妥善規劃並提供病患長者最適切的照顧服務及減輕照顧者負擔,十分值得關注。
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於二零一二年十月三十一日,舉辦「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成效研究發佈會暨「智圓全』腦退化症患者社區支援計劃分享會,邀得日本「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創辦人小川真誠先生、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博士及廣華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高級醫生繆家瑩醫生擔任講者,而高錕慈善基金會主席高黃美芸女士亦蒞臨分享家人的心聲。
2011年10月開始,東華三院從日本引入「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於「智圓全』腦退化症患者社區支援計劃中推行,本院「智圓全」項目主任周栢廸先生指出有關訓練深受長者及其家人的歡迎。小川真誠老師介紹此「療法」著重改善患者腦、心、身三方面的平衡發展,從而減慢腦退化症患者的衰退,透過專門的器材,配合系統及持續性的訓練程序,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及心身機能。為驗證「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對改善本港腦退化症患者生活質素的成效,本院與周燕雯副教授合作進行成效評估研究。在過去一年內,分別為54對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及其照顧者進行了半年的追踪評估。其中32位患者在接受「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之後,比起沒有接受療法的22位患者,在認知能力、情緒及生活質素三方面均有顯著的改善。此外,患者在接受療法三個月後,其照顧者對患者的滿意程度較療法開始前有明顯提升,而每週的照顧時間亦有所減少。研究結果證明「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能改善及維持患腦退化症長者的心身狀況,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繆家瑩高級醫生亦分享了香港現時對腦退化症患者的早期檢測情況;最後高黃美芸女士談到照顧高錕教授的心得,並呼籲大眾關注對腦退化症患者的治療及照顧。
東華三院承蒙大鴻輝集團捐款,於2009年成立「智圓全 ─ 腦退化症患者社區支援計劃」,並為九龍城及油尖旺區內患有早期及中期腦退化症的長者及其照顧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支援,包括社區檢測、到戶服務及日間訓練中心。至今已服務區內超過2,000位長者,並為接近250位患有腦退化症長者提供社區支援服務。
![]() |
✖
成效研究發佈會(二) (2016-01-22)
東華三院舉辦「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成效研究發佈會」(2016-01-22)
研究證實能有效改善認知障礙症患者生活質素
隨著香港老年人口增加及壽命延長,認知障礙症患者數目亦不斷上升,更衍生了照顧需求與問題。如何妥善及有規劃地為病患長者提供最適切的照顧服務,並同時減輕照顧者負擔,尤其值得關注。
東華三院早前(2016年1月22日)舉辦「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成效研究發佈會」,邀得日本「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創辦人小川真誠先生、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博士及黃大仙醫院顧問醫生繆家瑩醫生擔任講者,而高錕慈善基金會主席高黃美芸女士亦蒞臨致勉,並以照顧者身份分享心得。
自2011年10月起,東華三院從日本引入「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並於轄下8間長者服務單位推行療法。「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以運動為主要介入點,透過專門的器材,配合系統性的訓練程序,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及心身機能為目標。療法深受長者及家人的歡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也是服務使用者之一。
為驗證「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對改善本港認知障礙症患者生活質素的成效,本院與香港大學周燕雯副教授合作進行成效評估研究。在過去18個月內,分別為160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其照顧者進行半年的追踪評估。患者被隨機分組,一半接受「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一半接受傳統治療,按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整體生活質素、身體機能、認知能力及情緒四個範疇進行分析及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組別的患者在全部測試當中都錄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生活質素問卷(加2.2分)、認知功能測試(加0.1分)、抑鬱情緒指數(減1.5分)、手握力測試(加2.2磅)、平衡力測試(多3.98寸)及步行能力測試(快4.3秒);反觀傳統治療組別的患者只在生活質素問卷(加0.7分)、抑鬱情緒指數(減1分)及平衡力測試(多1寸)三個項目當中取得進步,而進步幅度亦比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組別的患者為低(詳見列表)。
數據證明,「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比傳統治療能更有效地改善及維持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的心身狀況,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隨著香港老年人口增加及壽命延長,認知障礙症患者數目亦不斷上升,更衍生了照顧需求與問題。如何妥善及有規劃地為病患長者提供最適切的照顧服務,並同時減輕照顧者負擔,尤其值得關注。
東華三院早前(2016年1月22日)舉辦「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成效研究發佈會」,邀得日本「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創辦人小川真誠先生、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博士及黃大仙醫院顧問醫生繆家瑩醫生擔任講者,而高錕慈善基金會主席高黃美芸女士亦蒞臨致勉,並以照顧者身份分享心得。
自2011年10月起,東華三院從日本引入「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並於轄下8間長者服務單位推行療法。「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以運動為主要介入點,透過專門的器材,配合系統性的訓練程序,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及心身機能為目標。療法深受長者及家人的歡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也是服務使用者之一。
為驗證「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對改善本港認知障礙症患者生活質素的成效,本院與香港大學周燕雯副教授合作進行成效評估研究。在過去18個月內,分別為160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及其照顧者進行半年的追踪評估。患者被隨機分組,一半接受「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一半接受傳統治療,按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整體生活質素、身體機能、認知能力及情緒四個範疇進行分析及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組別的患者在全部測試當中都錄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生活質素問卷(加2.2分)、認知功能測試(加0.1分)、抑鬱情緒指數(減1.5分)、手握力測試(加2.2磅)、平衡力測試(多3.98寸)及步行能力測試(快4.3秒);反觀傳統治療組別的患者只在生活質素問卷(加0.7分)、抑鬱情緒指數(減1分)及平衡力測試(多1寸)三個項目當中取得進步,而進步幅度亦比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組別的患者為低(詳見列表)。
數據證明,「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比傳統治療能更有效地改善及維持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的心身狀況,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治療組(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及對照組(傳統治療)的各項測試分數比較 |
![]() |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多年,東華三院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292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27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53個教育服務單位及205個社會服務單位,涵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另東華三院文物館負責宣揚東華三院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以推動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並設立東華三院檔案中心,讓珍貴文化資產得以儲存。
![]() |
「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成效研究發佈會」2016 發佈會邀請了高錕慈善基金會主席高黃美芸女士(左四)致勉詞,並邀得「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創辦人小川真誠先生(右五)、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博士(右四)、黃大仙醫院復康醫療護理部顧問醫生繆家瑩醫生(右二)及照顧者倪先生(左五)分享。 |
![]() |
「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成效研究發佈會」2016 高黃美芸女士及照顧者倪先生分享照顧經驗及家人對長者使用「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的感受。 |
✖